黑潮發電
對具有此特有的黑潮洋流能的臺灣,對其開發將會被重視之一。對黑潮洋流能發電的開發研究,首先由在高雄市燕巢區的民間企業”萬機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機)於2009年開始啟動,而於2010年於烏山頭水圳進行洋流發電機組之川流試驗,初步檢測在川流流速大小下發電的效率;之後,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下稱成大水工)與萬機於2012年向科技部(前國料會)申請產學合作計畫獲得補助至2017年;於2014年起中山大學加入團隊。
在這期間進行洋流能發電機組設備裝置的改良修正後,於2013年於臺東金樽外海進行發電機組發電效率的拖航測試,未達成效而再次改良修整發電機組設備裝置並提高發電容量至50kw,於2015年於屏東小琉球東南海域進行拖航测試,在1.43m/sec相對流速下測得32.57瓩的平均發電量發電效率達65%,提前達成科技部預定於2017年擬達到20瓩的發電目標;接著,於2016年在屏東鵝鑾鼻東南東外海水深約900m處,建置50kW單元洋流發電機組測試場的深海繫泊系統的錨碇並連結可浮沈式的工作平臺,掛載50kw單元洋流發電機组進行在黑潮主流區的實海域發電測試,在黑潮流速1.27m/sec下測得平均發電量26.31瓩發電效率52.6%。
未來發展海流能必須克服這兩個主要問題:
- 包括渦輪機在內的整個儀器在颱風期間必須潛入水下足夠的深度,以避免強烈的面波衝擊。
- 整個設施,特別是渦輪機,必須抵抗海洋生物物質(海藻)的粘附,從而降低發電效率並增加重量負荷。